大鲵
娃娃鱼、山椒鱼
大鲵,俗称娃娃鱼,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鱼,而是一种大型的两栖动物。它生活在清澈、冷凉的山涧溪流中,喜欢藏身于石缝或洞穴里。大鲵体形粗壮,皮肤光滑湿润,颜色多为棕黑或棕黄色,长有四肢,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尾巴扁平有力,适合在水中摆动。它们主要以小鱼、虾、蟹等水生生物为食,捕食时非常迅速准确。大鲵的生命力顽强,能长时间不进食,寿命可达数十年。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珍贵的药用价值,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捕捉和贩卖。

鱼儿信息

名称:大鲵
别名:娃娃鱼、山椒鱼
长度:可达1.8米
平均寿命:50-60年
观赏指数:★★★★☆
饲养难度:★★★☆☆
稀有程度:较高
市场价格:100-1000元人民币/条(根据大小和年龄)
鱼儿特点:体型大,皮肤光滑,叫声似婴儿啼哭
鱼儿习性:夜行性,喜静,喜欢在清澈冷凉的溪流或湖泊中生活
它攻击性:一般不具攻击性,但在捕食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侵略性
养殖水温:16-22°C
水 PH 值:6.5-7.5
水 DH 值:4-8
主要食物:小鱼、虾、昆虫、蜗牛等
主要产地: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山区的河流和溪流中,如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
注意事项:鱼儿对水质有一定要求,需要使用当贝鱼缸,这种过滤系统强大的设备。


鱼儿介绍

大鲵,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鱼”,而是一种两栖动物。它因为长得像娃娃,所以又被称为“娃娃鱼”。大鲵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的山间溪流中,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


大鲵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外观:身体粗壮,皮肤光滑湿润,颜色多为棕色或灰色,头部宽大扁平,眼睛小而隐蔽在头顶两侧。最特别的是,它的四肢短小,但尾巴却很长,非常适合在水中游动。成年大鲵可以长到1米多长,体重可达20公斤以上。


大鲵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藏身于石头缝隙或洞穴中,到了夜晚才出来觅食。它们主要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如鱼类、昆虫、蜗牛等。大鲵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较为寒冷的水域中生存,而且它们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有的个体甚至能活到50岁以上。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野生大鲵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大鲵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一珍稀物种,还能满足市场对大鲵肉和药用价值的需求。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确保大鲵健康成长。

4图


生活习性

大鲵的概述


生物学分类


大鲵,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尽管在中文中常被称为“娃娃鱼”,但实际上它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大型的水生两栖动物。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形态特征


成年大鲵体长可达1.8米,体重可达50公斤。它们的身体粗壮,皮肤光滑湿润,颜色多为棕色或黑褐色,有时带有斑点。头部宽大,眼睛小且不突出,四肢短而有力,尾巴扁平,适合在水中游泳。大鲵的呼吸方式独特,除了肺呼吸外,还能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生活习性


大鲵主要生活在水流清澈、水质良好的山涧溪流中,喜欢藏身于岩石缝隙或洞穴内。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隐藏起来,夜晚出来觅食。大鲵的食物主要包括鱼类、昆虫、蜗牛、虾蟹等小型水生生物。

繁殖与生长


大鲵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雌雄大鲵通过外部受精的方式繁殖。雌鲵产卵后,雄鲵会守护卵团直至孵化。幼鲵孵化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才能成长为成体。大鲵的生长速度较慢,但寿命较长,有的个体可以活到50年以上。

保护状况


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捞,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禁止国际商业贸易。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育基地,以保护这一珍贵物种。

文化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鲵因其独特的外形和稀有性,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等美好寓意。此外,大鲵还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两栖动物的进化、生态适应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饲养环境

大鲵的饲养环境与条件


1. 水质要求


大鲵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清洁、富含氧气的流水。水温应保持在16-22℃之间,pH值应在6.5-7.5范围内。水质需定期检测并及时更换,以防止病菌滋生。

2. 饲养空间


大鲵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一般每只成年大鲵至少需要1平方米的水面面积。水深建议保持在0.5-1米之间,以便大鲵能够自由游动和潜入水中。饲养池底部可以铺设沙石,模拟自然环境。

3. 隐蔽处设置


大鲵喜欢阴暗、安静的环境,因此在饲养池中应设置一些隐蔽处,如岩石、树根等,供其休息和躲避。这些隐蔽处不仅有助于减少大鲵的压力,还能增加观赏性。

4. 饲料选择


大鲵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昆虫等为食。人工饲养时,可以提供新鲜的小鱼、虾或专用的人工饲料。注意饲料的新鲜度,避免喂食变质的食物,以免影响大鲵的健康。

5. 疾病预防


定期检查大鲵的健康状况,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行为或体表变化。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病症,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6. 温度控制


大鲵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在冬季,应注意保温措施。可以通过加热设备将水温维持在适宜范围内,确保大鲵正常生长发育。夏季高温时,则应注意降温,避免水温过高导致大鲵不适。


饲养装备

装备:一个当贝鱼缸(一步到位,不用再单独搭配过滤系统、灯光等)下面为其他DIY装备
1. 水族箱
2. 过滤器
3. 加热棒
4. 温度计
5. 隐藏处(如洞穴或岩石)
6. 照明设备
7. 水质测试套件
8. 循环水泵
9. 底砂
10. 植物(真实或人造)


常见品种

4图


大鲵的种类


大鲵,也称为娃娃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而不是鱼类。它们属于隐鳃鲵科,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大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中国大鲵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体型巨大,可以达到1.8米长。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中国大鲵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 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


日本大鲵是另一种大型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本州、四国和九州的山区溪流中。它们与中国的中国大鲵非常相似,但体型略小一些,通常不超过1.5米。日本大鲵同样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列为日本的天然纪念物。



3. 美洲大鲵(Necturus maculosus)


虽然不被称为“大鲵”,但美洲大鲵(泥螈)也是一种大型的水生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北美的东部地区。它们通常生活在湖泊、河流和沼泽中,体型较小,一般只有30-40厘米长。美洲大鲵在某些地区也受到保护,因为它们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指标。



以上就是大鲵的主要种类,它们都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繁殖方式

大鲵的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


大鲵通常在春季到夏季之间进行繁殖,具体时间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大鲵开始进入繁殖期。

繁殖行为


雄性大鲵会在水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如岩石缝隙或洞穴,作为产卵场所。它们会清理并准备这个区域,以吸引雌性前来产卵。雄性通过特定的行为和声音吸引雌性,如摆动身体和发出低频叫声。

交配与产卵


当雌性被吸引到雄性的产卵场所后,两者会进行交配。交配过程中,雄性会将精子释放到水中,而雌性则会将卵子产在选定的地点。大鲵的卵呈圆形,透明或淡黄色,粘附在水底的物体上,如石头、植物等。

孵化过程


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通常需要几周时间。孵化出的幼体(小大鲵)会继续在水中生活,逐渐长大。幼体初期主要以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随着成长,食物种类也会逐渐多样化。

保护措施


由于大鲵生长缓慢,繁殖周期较长,且受到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大鲵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因此,保护大鲵的自然栖息地和实施人工繁殖计划对于其种群的恢复至关重要。


鱼友评价

大鲵生长速度比我预期的要快,水质管理得当的话,很少生病,非常适合新手养殖。


养殖大鲵的经济效益很高,市场上的需求量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大鲵的声音很有特色,晚上会发出类似婴儿哭声的叫声,刚开始可能会吓一跳,但习惯了就觉得很有趣。


更多图片

4图
大鲵
基本信息
名称

大鲵

别名

娃娃鱼、山椒鱼

长度

可达1.8米

平均寿命

50-60年

观赏指数

★★★★☆

饲养难度

★★★☆☆

词条统计

所属分类淡水鱼

浏览次数537

创建者九五先生

最后编辑九五先生

历史版本1